清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里,一位戴着老花镜的退休教师正在排队取药,手里攥着一张写满了药名的小纸条。
他转过身,用有些疑惑的眼神看着身后的熟人,说自家柜子里那瓶阿司匹林放了快一年了,只是偶尔听说它能防血栓,不知道还能干什么用,这药要不要继续吃。
说这话时,他眉头皱得很深,好像既担心浪费,又怕吃错了带来麻烦。
阿司匹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就是个防血栓的“老药”,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病防治里,它几乎是必提的基础用药之一。
但医学界对阿司匹林的研究远远不止于此,这种药物的作用范围已经延伸到多个系统和疾病领域,甚至有些应用超出了普通人对它的想象。
关键在于,它的这些额外价值,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,也不是随便用就一定安全。
阿司匹林最广为人知的作用,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,减少血栓形成,从而预防心梗、脑梗等缺血性事件。
大量临床数据支持了它在二级预防中的地位。
例如,美国心脏协会的一项多中心研究中,涉及超过4万名心血管病患者,规律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人群,其再次发生心梗的风险下降了约23%。
但除此之外,阿司匹林的抗炎、调节免疫反应等作用,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疾病的辅助预防与治疗。
在癌症防控领域,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方面,阿司匹林的潜在价值引起了极大关注。
英国牛津大学一项历时1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,规律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人,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约25%,长期服用超过5年的人群,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下降了近40%。
这种效果被认为与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酶活性、减少炎症介质生成、降低癌细胞增殖速度有关。
不过,研究者也提醒,这种预防作用并非立竿见影,需要长期规律使用,同时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。
对于部分高危孕妇,阿司匹林在产科领域的价值也早已被写进了指南。
国际妇产科联盟推荐,对于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或存在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肾病等高危因素的孕妇,可以在孕早中期开始小剂量阿司匹林,以降低子痫前期和早产的发生风险。
我国多家三甲医院的产科随访数据显示,经过规范干预,子痫前期发生率平均降低了15%到20%。
但产科用药必须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,因为孕期出血风险、药物敏感性等都需要个体化考量。
在神经科领域,阿司匹林的价值不仅限于脑梗的预防,一些慢性偏头痛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,也能获得一定的缓解效果。
这与它对血小板功能和局部炎症的双重调节有关。
不过,这类应用更多属于辅助治疗,远不能替代针对偏头痛病因的综合管理。
还有一个较少被普通人关注的方向,是阿司匹林在防治静脉血栓方面的研究进展。
以往预防静脉血栓多依赖抗凝药物,但一些不能耐受常规抗凝剂的人群,阿司匹林提供了替代选择。
澳大利亚一项针对骨科术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, 阿司匹林在降低静脉血栓复发风险方面,与低分子肝素的差距并不显著,而出血风险在可控范围内。
不过,这一用途仍需结合个体风险评估,并非所有人都适合。
虽然阿司匹林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,但它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药物。
长期使用最主要的风险是消化道出血,其次是过敏反应和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。
根据我国一项涵盖2万多名老年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,小剂量阿司匹林人群中,每年每千人约有3至5人发生明显的消化道出血事件。
这意味着,对于低风险人群,仅仅为了“多重预防”而长期用药,可能得不偿失。
关于预防癌症的应用,虽然国际上有积极数据,但也存在争议。
例如,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在2022年更新的指南中,就下调了对普通成年人群推荐使用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的积极性,理由是随着年龄增长,出血风险会逐渐抵消其带来的获益。
这也提醒公众,不应盲目跟风,而是要综合考虑年龄、疾病风险、个人出血倾向等因素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阿司匹林的效果在不同人群中差异很大。
部分人存在所谓的“阿司匹林抵抗”,即使规律用药,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依然没有明显被抑制。
这类现象可能与基因多态性、药物吸收代谢差异、伴随疾病等有关。
对于这些人群,阿司匹林的多重预防效果自然会打折扣。
从公共健康角度看,阿司匹林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获益,还在于它的普及性和成本优势。
它的价格低廉,生产工艺成熟,药物稳定性高,易于在基层医疗体系推广。
对于资源有限地区的高危人群,合理使用阿司匹林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疾病预防上的差距。
但这种公共价值的前提,依旧是科学、规范、分层次地用药,而不是全员普服。
医学在进步,但任何药物的边界都必须被尊重。
阿司匹林的“多面性”令人印象深刻,却不代表它是万能的。
它在心血管病、部分肿瘤、妊娠并发症预防等领域的应用,都需要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用药方案支持。
滥用不仅可能消耗掉潜在的获益,还可能平白增加不必要的健康风险。
话题回到开头那个场景,如果一个人手里有一瓶阿司匹林,但自己并不属于心脑血管事件高风险人群,也没有医生建议用药,仅仅是出于“听说它预防很多病”的心理去吃,这样做值得吗?
从科学的角度分析,这种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。
药物的预防价值并非普遍适用,而是建立在个体风险评估基础上的。
对于低风险人群,阿司匹林带来的绝对获益可能非常有限,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依旧存在。
最合理的做法,是通过专业评估确定是否适合使用,而不是为了“预防一切”而随意开口吞药。
这样,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,同时避免走入用药误区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参考资料
[1]屠化.阿司匹林的合成及其研究进展[J].中国战略新兴产业,2017,(36):124+126.
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